1. 首页 > 电脑游戏技巧

元神之府指是啥子 下列各项元神之府指的是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4-06-28
摘要:元神之府指是什么       元神之府指是什么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。今天,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元神之府指是什么的今日更新,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。1.Ԫ??֮?,元神之府指是啥子 下列各项元神之府指的是

 

元神之府指是什么

       元神之府指是什么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。今天,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元神之府指是什么的今日更新,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。

1.Ԫ??֮??ָ??ʲô

2.调养精神之闭目养神-养生长寿

3.神庭简介

4.人的六腑分别具有什么特征?

5.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

Ԫ??֮??ָ??ʲô

       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、中医教育家。王绵之精研经旨,注重实践,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,始终在“悟”字上下功夫。本文所述的脑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,如头痛、头晕,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、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,如脑梗死、脑出血后遗症、多发性硬化、视神经脊髓炎、脑肿瘤、帕金森病、癫痫、运动神经元病、橄榄桥小脑萎缩、脑外伤后遗症、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,王绵之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,笔者侍诊学习,体会总结如下。

       对脑结构、生理、病理的认识

        王绵之认为,在结构上:脑为髓海。《灵枢·经脉》指出:“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”。肾主骨生髓,髓汇于脑为髓海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云:“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”所以,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。同时,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,如《灵枢·大惑论》云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将视觉的生成、变化与脑紧密联系起来,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。故脑为元神之府,需要气、血的滋养。气血充足,神清目明;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,《灵枢·海论》云:“髓海有余,则轻劲多力,自过其度。” 王绵之认为,虽然在《黄帝内经》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,直至明代李时珍、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、记性所在,但是在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中记载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,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,所以在中医学中,心脑同主神明。病理上,由于髓海不足、气血不荣,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,《灵枢·海论》中记载有“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”等,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。

        脑藏元神,为清虚之地,元神依靠精、气、血充养。脑怕寒怕热,寒则伤髓易头痛,热则扰神便神昏;寒从何来,《素问·奇病论》指出:“有所犯大寒,内至骨髓。”热从内生,或大怒血瘀,心肝火炎,或阳明腑实,邪热内干神明;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,清窍被蒙,多见于痰湿、痰热、湿热;瘀血阻于脑络,气血失养,易致头痛头晕。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,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,每可挟痰化风,内乱起矣。王绵之认为,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,虚证多系精、气、血不足,实证多表现为痰、火、血瘀、阳亢;从脏腑关系而言,虚多与肾脾有关,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。

        治疗用药特色

        常用补肾益气、养血活血、理气化痰等治法

        补肾常用生地黄、熟地黄、怀牛膝、肉苁蓉、炒杜仲、桑寄生、天冬、麦冬、枸杞子、鹿角霜、鹿角胶等,平补温补,补而不燥,盖肾是水火之脏,两水涵一火,虽曰水火之宅,实偏阴,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,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,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,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,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,影响脾胃运化。

        补气用四君,四君健脾益气,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,盖生黄芪补而升,补脾肺之气,有升清荣脑之意,常配川芎等。川芎为血中气药,“上行巅顶,下达血海”,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,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,使脑气之虚得补,脑络之郁能达,气血运行通畅,脑之元神得养;然升清切忌过度,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,血压高者、阳热体质者不宜,如欲使用,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,活血化瘀,引血引火下行,磁石重镇补肾益精,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,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、川芎升发太过。四药结合,气血精兼补,气行血活,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,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,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。

        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,补活兼顾,或结合丹参,内寓四物之功、心脑并调之意。当然,生地黄配熟地黄、赤芍配白芍、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。

        重镇之品,针对肝阳而设,如生石决明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生龙齿、珍珠母、磁石、代赭石、炙龟甲,虽然均有潜阳作用,使用时也有讲究,生石决明兼清肝明目通便,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珍珠母兼安神宁心,磁石兼补肾填精。赭石、龟甲、龙齿也是重镇之药。王绵之指出:“赭石是阳明经的药,是冲脉的药。冲为血海,所以凡是气血上涌者,用赭石治是个好药,比磁石好些,但它是阳明经的药、肝经的药,是镇而不补”。实际临床上,“龙骨、牡蛎作用太缓,如果作为镇肝息风来用,头胀痛得厉害,有中风先兆的时候,用龙齿和生石决明更好”。这是王绵之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。

        清肝息风药用天麻、钩藤等,王绵之的处方用量比较小,一般天麻3g,钩藤6g,老师认为,如大量使用,这些熄风药性外散,有助风之嫌疑。对于如川芎、羌活等辛温香燥的升散药物,即祛外风药物,使用时一定要量小,同时要配性凉沉降之品来牵制,达到升降有制,以免升散助阳,伤津动风。

        不同脑病用药不尽相同

        治脑瘤,在活血的同时,注重化痰,盖痰瘀是瘤之本。化痰喜用二陈汤、涤痰汤,石菖蒲配生蒲黄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经典药对,石菖蒲豁痰开窍,生蒲黄活血化瘀,两药合用,痰瘀并治;痰瘀胶结还常配虫类通络,如全蝎、僵蚕、地龙,利用虫类走窜,剔络透邪外出。

        对于多发性硬化、炎性脱髓鞘病,注重补肾,盖肾主骨生髓,髓灌于脊柱为脊髓、上汇于脑为髓海。补肾切忌蛮补,主张少火生气,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,切忌蛮补而动命门相火。如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制首乌、天麦冬、五味子等。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后,髓鞘不断损伤,无法修复,运动功能受限而无力行走,王绵之将之归入“痿证”范畴,在补肾同时,也兼顾调治阳明气血。

        老年帕金森病、小脑共济失调者补益肝肾之阴为要,常用生地黄、熟地黄、天冬、麦冬、玄参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炙龟甲等,有滋阴息风之意。

        运动神经元病,肢体肌肉、舌体痿软萎缩,精血大亏,在补元气基础上,每用鹿角霜、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,补益精血。补气以健脾为主,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,主四肢肌肉,四肢肌肉无力,健脾为要。

        对于癫痫病,多责之肝责之痰。儿童癫痫脾虚痰湿为多,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出入;阴血不足,肝体失养,肝阳化风者,用生地黄、白芍、当归、石斛、白菊花养肝,以生石决明、磁石、夏枯草清肝平肝,以天麻、地龙通络息风。

       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、脑出血,急性期后血瘀,其共同的病理特点,在辨证的前提下,加强活血化瘀,甚至用破血逐瘀药,如土鳖虫、水蛭等。王绵之认为,离经之血即是瘀血,所以脑出血治疗也要活血化瘀,而且要早,但血液的运行必须靠气之推动,气足则血行,所以往往补气活血并用。这一治法对脑外伤也适用。王绵之指出:“偏瘫在左侧比右侧容易好,下边(下半身)的症状比上边(上半身)恢复得快,如果是手屈而不伸,更不好治”。诚是经验之谈,今天验之临床仍然适用。

        对于如头痛、头晕、麻木、颤抖、抽搐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,予辨证治疗,如头痛、头晕,早晨起床时明显,稍活动后减轻,但继之又加重,王绵之认为,此系气虚所致,因为方醒之时清气未升,清窍失荣,头痛头晕表现明显,活动后清气上升荣脑,故头晕头痛减轻,但劳则气耗,继续活动气虚愈明显,头痛头晕又加重,所以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。麻木乃营卫之行失常,肌肤失养所致,王绵之常用桂枝汤出入调和营卫,桂枝用量较小,或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痹。颤抖、抽搐常责之阴虚血少,筋脉失养,肝风内动,取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加减治疗,临床有较好疗效。

        典型医案

        患者某,男,35岁。初诊时间:1994年9月30日。诉走路不稳伴语言不利半年。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,伴见语謇,症状逐渐加重。在外院查头MRI示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,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。近1个月来走路日益困难,已经无法行走,语言謇涩难懂,且小便频数,夜尿益甚。刻诊:走路困难,自己勉强能站立,缓慢挪动2~3步,且摇晃不稳,下肢微肿,语言謇涩,小便急,夜尿多,时有失禁,舌质淡红,边有瘀点,苔薄白,中有黄腻苔,脉细。

        诊断:(肾亏血少,气虚痰瘀,虚风内动型)喑痱证(西医称为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)。

        治则:补肾益气,养血活血,化痰息风。

        方药:生黄芪30g,怀牛膝10g,川芎3g,磁石(先煎)25g,僵蚕6g,炙远志6g,茯苓18g,全蝎3g,石菖蒲12g,红花9g,桃仁9g,当归18g,肉苁蓉12g,炒枳实9g,天麻3g。10剂。

        1994年10月11日二诊:上方服10剂,药后下肢力量增加,药前走2~3步,药后能走20~30步,脚肿消,走路轻,尿频减。上方取效,加丹参12g,继进30剂。

        以后连续治疗4个月,症状继续好转,能连续行走50米,在室内慢走较以前稳,能自行上厕所,脚不肿,语言较前清晰,小便急改善,每夜小便从5~6次减为2~3次。

        按 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之一,以慢性共济失调为特征,目前临床无有效的治疗办法。中医病名为喑痱,以语言不利,走路不稳为特征。肝肾主下焦,筋骨痿弱则不能行走。《素问·脉解》曰:“太阳所谓……入中为瘖者,阳盛已衰,故为瘖也。内夺而厥,则为瘖俳,此肾虚也。少阴不至者,厥也。”说明本病肾虚是本。水亏于下,则风摇于上,所以走路不稳。肾开窍于二阴,主膀胱之气化开阖,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,故小便急,夜尿频。当然,肢体痿废、语言不利也与气血不足有关,气血不足,肢体与舌体皆为之不用。气虚血行无力则生瘀,气虚津液运行无力则停聚成痰、水饮,舌边瘀点、舌苔中黄,为有痰、有瘀;下肢肿有水饮内停。治疗宜补肾益气、养血活血、化痰息风。用大量生黄芪补气,补而能升;川芎辛温,乃血中气药,走窜力强,上行下达,无处不到,配黄芪补气活血,上达至脑,配当归补气养血活血,使脑中气血得养得行;怀牛膝补益肝肾,活血化瘀;磁石补肾益精,两药既能补肾以治本,又可因其下行特性,防止生黄芪、川芎升举过度,助火生风;肉苁蓉补肾润肠;石菖蒲、炙远志、茯苓,化痰开窍、宁心安神;僵蚕、天麻、全蝎虫类药,善入络,入络剔邪,化痰息风;炒枳实行气,化痰消痞,有助活血消痰。诸药合用,药证对应,补泻兼顾,服10剂即见效,以后适当调整服药4个月,症状不断改善,能在室内慢走,二便自理。

        综上可见,王绵之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,脑病有易虚易实、易寒易热的特点,虚以脾肾虚、气血虚为主;实以痰瘀湿为患。治疗病证兼顾,补脾肾,益气血,化痰瘀,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,其余症状均减轻。

调养精神之闭目养神-养生长寿

       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、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。奇恒之腑包括脑、髓、

       骨、脉、腮、女子胞。何为奇恒之腑?奇者,异也;恒者,常也,故奇恒之腑即异于寻

       常的腑。奇恒之腑奇在何处?简而言之,它们在形态上类似腑,而在功能上类似

       脏,非脏非腑,故称奇恒之腑。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的管腔性器官与腑相似,但

       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与脏相似,且它们又不是饮食物的消化通道,除胆

       外,均无脏腑表里配合关系,无五行配属,异于平常的腑,故称之为奇恒之腑。

       脑居于颅腔之内,由筒汇聚而成,故称“脑为髓之海”。脑的功能:一是有精

       神意识思维活动,所谓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,李时珍称“脑为元神之府”。二是感觉运

       动的机能,《内经》已初步认识到脑与视觉、听觉和运动功能有关,后世医家从临床

       实践中又进一步认识列思维、记忆、言语、嗅觉等功能活动均与脑密切相关。

       脑是贮于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,有骨髓、脊髓与脑髓之分。脊髓上通于

       脑,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循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。髓的功能:一是滋养骨骼;二是

       化生血液,有“精髓为生血之源”的说法;三是充养脊髓以维持脊髓及督脉的功能;

       四是充养脑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       量中医学所称的骨,包括脆骨、硬骨、暗硬骨及其关节等。脆骨,系指一种

       较软的骨质;硬骨,是指骨质坚硬有力的骨质;暗硬骨,今称”籽骨”,由两块或两块

       以上的骨,间接连接起来并保持一定的活动机能而形成的关节。骨质可随人的年

       龄的增长而逐步发生变化,婴幼儿期骨质较柔软,其后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变硬,至

       老年则骨质硬而乏韧性。骨的功能:一是贮藏骨髓,二是支撑形体和保护内脏,三

       是主司运动的机能。

       脉脉即血脉,为血液运行的通道,包括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动脉、静脉。脉

       遍布周身,且与心脏在结构上直接通连,血液在心的作用下在脉内循行于周身,并

       且,百脉又“朝会于肺”。脉的功能:一是运行气血,二是体现在脉象及其变化可以

       反映脏腑气血的生理、病理信息。所以,中医通过切脉来测知人体的病理变化,从

       而诊察疾病。

       胆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,附于肝之短叶间,故谓“肝胆相照”。肝分泌胆汁,

       贮藏于胆,胆汁泄于肠道以助消化,参与“传化水谷”,故为六腑之一。但是胆内藏

       精汁(胆汁),又主决断勇怯,如常言之胆识、胆量、胆略,参与心神活动,胆本身并

       不受盛水谷,异于“传化之府”,因而,胆又属于奇恒之腑。

       女子胞又称胞富,或称子宫。它位于小腹部,在直肠之前,膀胱之后,下口

       与阴道相连,是倒置的梨形(中空)。女子胞的功能:一是通行月经,月经从子宫内

       膜而来,由阴道排出;二是孕育胎儿,男女阴阳交媾,生殖之精在胞宫中结合,发育

       形成胚胎,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!

神庭简介

        头是“元神之府”,目乃“合灵之窗 ”。自古很多医学家都主张“养生贵在养神”。而经常排除 杂念、思想专一、静养心神、闭目休息是调养精神的一种简便易行、又收效明显的保健 方法。

        不同于带有很强意念性的冥想,闭目养神要求排除一切外界干扰,放松心 情,使大脑处于静止状态,无所思念,无所顾虑。老人日常闭目养神的方法有以下几种:

        闭目降火:

        暴躁时,老人要迅速离开是非之地,闭目思量。同时用双手食指端轻 轻压在眼睑上,微微揉摩,至眼珠发热发胀,便觉胸膛闷塞顿开,肝火下降。

        闭 目养气: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老人常感到气不够用,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,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,十分 必要。

        闭目强记:

        老人记忆力日渐衰退,常会忘事。此时闭目静养几分钟,待全 身放松,心平气和,或许会灵光一现,豁然开朗。

        闭目解乏:

        劳逸结合对老人来 说特别重要,读书、看报、写字疲乏了时,不妨微微合上眼睛休息一会,会使你快速“ 充电”,消除疲劳,恢复精神。

人的六腑分别具有什么特征?

       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神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神庭穴的定位 10 神庭穴的取法 11 神庭穴穴位解剖 11.1 层次解剖 11.2 穴区神经、血管 12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神庭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.1 刺法 14.2 灸法 15 神庭穴的配伍 16 特效 *** 17 文献摘要 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.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19 参考资料 附: 1 古籍中的神庭 1 拼音

        shén tíng

2 英文参考

        Shéntíng GV24 [中国针灸学词典]

        shéntíng 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
        GV24 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
        DU24 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
       

3 概述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's Courtyard 各

        国

        代

       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

       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

        神庭为经穴名(Shéntíng GV24,DU24)[1]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发际(《本事方》),天庭(《针灸杂志》),督脉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属督脉[1]。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阳明胃经、督脉的交会穴[1][2]。神即神明,庭即前庭,“脑为元神之府”,神在此指脑,此穴在前额部,如脑室之前庭,故名神庭[1]。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:如头痛,耳源性眩晕,目赤肿痛,急性结膜炎,泪囊炎,鼻渊,鼻衄,惊悸,失眠,癫痫,精神分裂症,高血压,疟疾,眩晕,耳聋,迎风流泪,目翳,癫狂,痫证,中风,喘渴,烦满,角弓反张,心腹胀满,头晕目眩,鼻鼽,流泪,雀目,吐舌,结膜炎,鼻炎,神经官能症,记忆力减退,精神分裂症等。

4 神庭穴的别名

        发际(《本事方》),天庭(《针灸杂志》),督脉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

5 出处

        《针灸甲乙经》:神庭,在发际,直鼻,督脉、足太阳、足阳明之会。

6 穴名解

        神即神明,庭即前庭,“脑为元神之府”,神在此指脑,此穴在前额部,如脑室之前庭,故名神庭[1]。

        神,指脑之元神。庭,宫庭,庭堂。本穴居头颅之上,脑在其中,而脑为元神之府,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,故名之。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。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。《中黄经》以脑宫为上丹田,心宫为中丹田,腹胃为下丹田,也称上中下三庭。《黄庭中景经》注:“面有神庭。”《黄庭内景经》注:“神处其中则灵,灵则应,应则保身。”故神庭者脑神之宅,保身之堂也。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,正当脑海前庭,为神居之所,神识所在,且居面之上部。《续博物志》云:“面者,神之庭也。”《淮南子》云:“神者,智之渊也。”主治烦闷恍惚,癫疾风痫诸疾,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有:“治癫疾风痫……悸惊不安寐。”因名神庭。[3]

7 特异性

       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阳明胃经、督脉的交会穴[1][2]。

8 所属部位

        前头[4]

9 神庭穴的定位

        标准定位:神庭穴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[5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位于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处。正坐仰靠取穴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,入前发际0.5寸(《外台秘要》)[2]。一说:“在发际,直鼻”(《针灸甲乙经》)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

       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

       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

       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

       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

10 神庭穴的取法

        正坐或仰靠,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.5寸处取穴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位于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处。正坐仰靠取穴[1]。

        正坐或仰靠位,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.5寸处取穴;若无前发际时,可先取百会,向前4.5寸取穴[6]。

        快速取穴:正坐,从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,拇指指甲中点处即是神庭穴[7]。

11 神庭穴穴位解剖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左、右枕额肌额腹之间、腱膜下疏松组织。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
11.1 层次解剖

        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左、右枕额肌额腹之间→腱膜下疏松组织[1]。

        皮肤→皮下组织→枕额肌额腹[8]。

11.2 穴区神经、血管

       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;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[8]。

       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、静脉分支[2]。

12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

       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、降逆平喘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、宁心安神作用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系督脉、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,有清头宁神之功,主治癫狂风痫,惊悸不安[3]。

13 神庭穴主治病证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:如头痛,耳源性眩晕,目赤肿痛,急性结膜炎,泪囊炎,鼻渊,鼻衄,惊悸,失眠,癫痫,精神分裂症,高血压,疟疾,眩晕,耳聋,迎风流泪,目翳,癫狂,痫证,中风,喘渴,烦满,角弓反张,心腹胀满,头晕目眩,鼻鼽,流泪,雀目,吐舌,结膜炎,鼻炎,神经官能症,记忆力减退,精神分裂症等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:如头痛、耳源性眩晕、目赤肿痛、急性结膜炎、泪囊炎、鼻渊、鼻衄、惊悸、失眠、癫痫、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、疟疾等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主治头痛,眩晕,惊悸,失眠,鼻渊,癫痫等[2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主治头痛,眩晕,鼻渊,鼻衄,耳聋,目赤肿痛,迎风流泪,目翳;癫狂,痫证,失眠;中风,喘渴烦满,角弓反张,心腹胀满[6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主治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鼻渊、癫痫[9]。

        头晕目眩,鼻渊,鼻鼽,流泪,目赤肿痛,目翳,雀目,吐舌,角弓反张,癫狂,痫症,惊悸,失眠,泪囊炎,结膜炎,鼻炎,神经官能症,记忆力减退,精神分裂症。

14 刺灸法 14.1 刺法

        一般沿皮刺0.3~0.5寸[1]。

        平刺0.3~0.5寸,局部酸胀[6]。

        沿皮刺0.5~0.8寸[2]。

        平刺0.5~0.8寸[10]

14.2 灸法

        可灸[1][6][10]。

        艾条灸5~10分钟[2]。

15 神庭穴的配伍

       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配上星、睛明、前顶、太阳治目赤肿痛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穴配三阴交、神门治失眠[1]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上星、肝俞、肾俞、百会,有补益肝肾,滋阴明目的作用,主治雀目,目翳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攒竹、迎香、风门、合谷、至阴、通谷,有宣肺利窍,疏风清热的作用,主治鼻鼽清涕出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兑端、承浆、有醒脑开窍,调阴和阳的作用,主治癫疾呕沫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上星、睛明、前顶、太阳,治头痛目疾[6]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印堂、神门、内关、三阴交,治失眠[6]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本神、百会、后顶、玉枕、天冲、大杼、曲骨、尺泽,治癫疾[6]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风池、合谷、太冲,治小儿惊风[6]。

        神庭配攒竹、迎香、风门、合谷、至阴、足通谷,治鼻鼽、清涕出[6]。

16 特效 ***

        用中指指尖掐按神庭穴,每次3~5分钟,可缓解和调理由重感冒或晕车、晕船引起的头昏、呕吐等症状[7]。

17 文献摘要

        《针灸甲乙经》:督脉、足太阳、阳明之会。

        《针灸甲乙经》:头脑中寒,鼻衄,目泣出,神庭主之。痎疟,神庭、百会主之。寒热头痛,喘喝,目不能视,神庭主之。风眩,善呕,烦满,神庭主之。癫疾呕沫,神庭及兑端、承浆主之。

        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癫疾风痫,戴目上不识人,头风目眩,鼻出清涕不止,目泪出,惊悸不得安寝。

        《针灸大成》:主登高而歌,弃衣而走,角弓反张,吐舌,癫疾,风痫,目上视不识人,头风目眩,鼻出清涕不止,目泪出,惊悸不得安寝,呕吐烦满,寒热头痛,喘渴。

        《普济方》:歧伯曰:凡欲疗风,勿令灸多,缘风性轻,多则伤,宜灸七壮至二十壮;禁针,针即发狂。

        《类经图翼》:灸三壮,禁刺,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。

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.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

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

       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器官,这些器官具有传化物的功能,正如《素问六节藏象论》所说,这些器官“能化糟粕,转味而入出者也”。由于六腑的这种基本功能,也就决定了六腑是以通为顺,具有“泻而不藏”的特点,正如《素问五脏别论》所说:“此不能久留,输泄者也。”

       一、胆

       胆又属于奇恒之腑,是因为其内所容之物为胆汁,是人体自身产生的,与其他腑接受外界摄入的饮食物有所不同。

       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。胆汁泻入肠道有帮助消化的功能。

       胆还与人的意识思维有关,《素问灵兰秘典论》认为胆有主决断的作用。人在处理外界事物时,能够有明确判断并果断作出决策与其胆主决断的功能有关。胆与肝互为表里。

       肝之余气溢于胆,形成了胆汁。在情志方面肝主谋虑,胆主决断,二者相互配合。

       二、胃

       胃又称胃脘,其上部为上脘,中部为中脘,下部为下脘。

       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、腐熟和消化饮食物,《灵枢玉版》称之为“水谷之海”。

       胃把经过腐熟消化后的饮食物向下输送到小肠,由小肠进一步吸收其精微,所以胃以降为顺。若胃气不降,则会出现恶心、呕吐等证。

       脾与胃互为表里。脾胃分工合作把水谷精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,是人体营养的源泉。脾胃的这种功能通常概括为“胃气”,所以中医在辨证治疗时,十分重视胃气有无,认为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。

       三、小肠

       小肠是一个管状器官,回环迭积,位于腹中。其上口与胃的幽门相连,下口与大肠相接,交接处称为阑门。

       小肠为受盛之官,“受盛”即接受,以器盛物的意思。经胃腐熟后的饮食物传送至小肠,由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,并把它分为清浊两部分。其“清”即精华部分经脾的运化转输到全身,其“浊”即糟粕部分下输到大肠。小肠的这种作用称为“泌别清浊”。

      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。心火过盛常移热于小肠,出现舌红尿赤等证。

       四、大肠

       大肠也是一个管道器官,其上端与小肠连接,下端为肛门,是粪便排泄的出口。

      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。由小肠下输的食物残渣经大肠进一步吸收其中水分,使糟粕成为成形的粪便。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,则会出现泄泻或便秘症候。

       大肠与肺互为表里。肺的经脉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。

       五、膀胱

       膀胱位于下腹,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。人体水液代谢后的多余部分在膀胱中贮藏,在肾的气化作用下,尿液排出体外。《素问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”若膀胱气化不利,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;若膀胱失于约束,则会出现尿频,小便失禁等证。

       膀胱与肾互为表里。膀胱的气化要依赖肾气的调节。

       六、三焦

       在六腑中,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。在解剖的脏器中还找不到其对应的实质。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三焦居“脏腑之外,躯体之内,包罗诸脏,一腔之大府也”。六腑中,只有三焦与五脏没有表里关系,所以《内经》称之为“孤府”。

       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津液的气化,有疏通水道、运行水液的功能。《素问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所谓“决渎”,即疏通水道的意思。三焦又是元气通行的道路,元气发源于肾,借三焦的通路而敷布全身,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。

       三焦分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主要是依据其功能而划分的。

       “上焦如雾”,是说上焦具有布散的功能,能够把水谷精气像雾露一样布散到全身。《灵枢决气》说:“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,熏肤,充身,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。”实际上是概括了心与肺输布气血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“中焦如沤”,是说中焦具有的腐熟作用。饮食物进入人体后,必须经过“沤”的过程,腐熟以后,其精微部分才能被吸收。《灵枢营卫生会》说:“此(指中焦)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,以奉生身,莫贵于此。”从这种功能来看,实际上是概括了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功能。

       “下焦如渎”,“渎”是下水道。把下焦看做是下水道,是说下焦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功能,即包括了小肠、大肠、肾和膀胱的功能。

       附:奇恒之腑

       奇恒之腑包括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和女子胞。奇恒之腑除胆以外,都不与五脏有表里配合关系。脉、髓、骨、胆在前面的章节里已有叙述,这里只论述脑和女子胞。

       (一)脑

       脑为髓海,是由髓聚而成。《素问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”

       关于脑的功能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没有直接阐述,但在论述“髓海不足”的病证里面,我们可以推论古人对脑功能的认识。《灵枢海论》说:“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。”《灵枢口问》说:“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。”可见脑与人的听觉、视觉密切相关,而视觉和听觉又是人体精神的表现,所以《素问脉要精微论》说:“头者,精明之府。”这强调了脑的重要性。明代李时珍也进一步指出:“脑为元神之府。”

       (二)女子胞

       女子胞又称胞宫、子宫,是女子孕育胎儿和发生月经的器官。女子胞在生理上与肾脏和奇经中的任脉、冲脉关系最为密切。肾具有生殖功能,在女子十四岁左右,肾中精气充实,产生了一种叫做“天癸”的物质,天癸是一种能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。同时任脉和冲脉也开始充盛,任脉主胞胎,冲脉为血海,这两条经脉都起始于胞中,于是月经初潮,具有了生殖能力,所以妇女的月经是否正常与冲任二脉有着直接关系。胎儿在胞宫中孕育,也受冲任二脉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由于月经的通行和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液,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心、肝、脾的功能密切相关,所以胞宫的生理功能也受到心、肝、脾三脏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人体中四海出自黄帝内经。

       四海是指髓海、血海、气海、水谷之海,它强调了水谷、气、血、脑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,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、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。十二经脉通于四海,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。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,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,其上部为气海,主一身之气;下部为血海,主一身之血;血气之精华上聚于髓海,是为“精明之府”和“元神之府”。?

       脑为髓海,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,视听嗅言、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,即头脑是精神的最高主宰,是神气的本源。与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,再扩大为手足三阳,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。髓海失调,就会产生有余和不足,而出现相应疾病。?

       膻中为气海,膻中指胸中而言,位近心肺,属于上焦,为宗气所聚之处。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,贯心脉而行气血。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挥与宗气的盛衰有关。

       胃为水谷之海,指胃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,是营卫、气血的本源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,故又称胃为“五脏六腑之海”,为足阳明经所属。水谷之海有余,则腹满;水谷之海不足,则饥不受谷食”。

       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“元神之府指是什么”的信息。在今天的讨论中,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。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,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